党建引领合作社 盐碱地变身“聚宝盆”——河涯村十年蝶变实现产业兴村群众富
党建引领合作社 盐碱地变身“聚宝盆”——河涯村十年蝶变实现产业兴村群众富
党建引领合作社 盐碱地变身“聚宝盆”——河涯村十年蝶变实现产业兴村群众富
大众网记者 彭静(péngjìng) 聊城报道
5月(yuè)22日,聊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“榜样在身边”系列记者见面会(四)。莘县福妹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妹书在见面会上介绍(jièshào),2023年(nián)合作社被(bèi)评为市级示范社。2024年合作社实现收入166.5万元,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0.5万元。
2013年8月李妹书牵头成立合作社,坚持组织引领(yǐnlǐng),发动村干部联合(liánhé)建社,把党员培养成为技术能手和管理骨干,不断延伸产业链条、创新运营模式,成立农资集采直供中心、产业化联合体(liánhétǐ),实行种加销“五统一”,促使产业联动、抱团发展,同时通过(tōngguò)捐赠、筹资等方式加强村基础设施建设(jiànshè),构建和美乡村。
李妹(lǐmèi)书介绍,河涯村原来是一个典型(diǎnxíng)的传统农业村,虽然人均耕地不少,但土地水咸地碱,比较落后,为了(wèile)寻找出路,2013年李妹书挨家挨户听取意见,去市场了解情况,也(yě)咨询了专家的意见。最终(zuìzhōng),找到了发展的路子,那就是搞蔬菜种植!刚开始村民们有顾虑,认为投资五六万元(wànyuán)建一个大棚风险(fēngxiǎn)太大。李妹书就和5名村干部、6名农户成立福妹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,建起16个大棚。一年(yīnián)下来,每个大棚比普通种植户多收入3000多元。村民们建棚的信心,一下子就有了。截至目前,合作社共建设蔬菜大棚680个,年人均收入达到(dádào)了2万多元。
建蔬菜大棚,需要用水,因当地(dāngdì)水咸,无法保证水源。李妹(lǐmèi)书就想到了引用黄河水,但是引水需要占用大家(dàjiā)的地,群众地上还都种上了树,想要引水,必须砍树(kǎnshù),李妹书想千方设百计,动员村委会领导班子,砍树疏通河道。因牵扯(qiānchě)到大家的利益,所以一连几天工作都没有进展,李妹书就挨家挨户做工作,最后(zuìhòu)就先砍倒了李妹书家(shūjiā)的几亩(jǐmǔ)树,又把紧挨着的堂叔、大爷家的树也都砍掉(kǎndiào)了,大家这才同意砍掉自己家的树木,就这样开挖沟渠2000多米,使全村1000多亩碱地用上了黄河水。后来又多方奔走,打了31眼机井,为发展大棚蔬菜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建大棚又遇到了(le)一个“拦路虎”,资金难。李妹(lǐmèi)书拿出自己(zìjǐ)家的(de)钱作为群众建大棚的垫付资金,但这些钱远远不够。以前河涯村,村风不好,信用社和(hé)银行不敢发放贷款。李妹书就(jiù)一趟趟地跑镇里、跑县里,用自己的全部家当为村民做担保,信贷员(xìndàiyuán)都很纳闷:“村民贷款你担保,还不上的本息你补上,你究竟图个啥(shá)”。但是李妹书觉得自己是社员选出来的理事长,跑跑腿、搭些钱没啥。就这样,几年下来,河涯村累积贷款达到5000多万元,没有出现一笔逾期贷款,被农业银行、农商行评为“信用村”。
为了(le)把合作社做大做强,李妹书鼓励党员带头(dàitóu)学、带头干(gàn),成为技术能手,向社员提供生产管理技术指导(zhǐdǎo)、瓜菜销售、质量检测等服务。通过支部共建和产业联盟的方式,带动周边村庄发展(fāzhǎn)蔬菜种植,成立了福妹蔬菜产业化联合体,实行统一供种、统一供肥、统一供药(gōngyào)、统一指导、统一销售的“五统一”模式,促使产业联动(liándòng)、抱团发展。联建的周边村庄,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20万元,比联建前平均翻了一倍。
李妹书(shū)欣慰地说道,村民富裕(fùyù)了,生活质量提高(tígāo)了,村庄的环境也改善(gǎishàn)了,精神生活也丰富了。合作社向村集体捐资130多万元建设了一处高标准的办公场所和村级党员活动室;硬化道路总长12公里、宽4米(mǐ)的村级公路;多方筹集资金,安装变压器6台,架设线路5.2千米,现在的河涯村是村庄美、产业兴、群众富,使全村(quáncūn)的基础设施建设走到了全镇前列。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